数据翔实,逻辑严密,但缺乏一点……人情味。
轮到我了。
我打开陈阳的电脑,调出他的PPT,努力模仿他那种言简意赅、直击要害的风格。
“王总,关于技术可行性这块,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……”汇报进行得还算顺利。
王总偶尔提问,陈阳(在我身体里)都能用我的知识储备巧妙应对。
我也凭借着会前速成的记忆和对陈阳方案的理解,勉强支撑。
直到王总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,直指陈阳方案里一个潜在的技术风险。
这个问题,触及到了我之前方案里反复强调并规避掉的痛点。
“陈经理,”王总看向我,“这个风险评估,我觉得还是过于乐观了。
万一出现极端情况,你们的备用方案能保证系统稳定吗?”
他质疑的,恰恰是陈阳方案里最薄弱的一环。
也是我之前和他争论不休的地方!
一股无名火直冲头顶。
我几乎是脱口而出:“王总!
这个风险概率低于千分之一,为了这种极小概率事件投入巨大成本做备用方案,完全是资源浪费!
我们的核心算法经过了好几轮轮压力测试,稳定性绝对可靠!”
语气强硬,带着我沈墨标志性的不容置疑。
我说完才意识到——坏了!
这是我的风格,不是陈阳的!
陈阳遇到质疑,通常是冷冷地甩出更多数据,而不是像我这样直接开怼!
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。
王总的眉头皱了起来。
我眼角的余光瞥见旁边的“我”——也就是陈阳,他顶着我的脸,在会议桌下,拼命朝我做手势。
那手势,不断重复,幅度很小,但意思明确:冷静!
冷静!
你这个蠢货快闭嘴!
他的表情(我的脸)因为极力压抑而显得有些扭曲。
完蛋。
这波操作,怕不是要直接送走甲方爸爸。
2 身份互换好在王总没起疑心。
我和陈阳互相配合,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和专业术语,把这个尖锐问题糊弄过去。
会后,王总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们一眼:“两位年轻有为,期待后续合作。”
我挤出一个僵硬笑容。
陈阳,顶着我的脸,冲王总点了下头,面无表情。
电梯里,气氛比早上更糟糕。
陈阳先开口:“沈墨,你刚才差点搞砸。”
我:“彼此彼此,你也差点露馅。”
“接下来怎么办?”
他问。
怎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