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交流,张清也正确认识到了,这种“中间状态”是人生中大多数阶段的常态,就像电影里的配角--不需要时刻活在聚光灯下,却也在默默地维系着整个故事的脉络,每个人也是自己人生剧本的主角,与其说是“中流砥柱”,不如说是“自由生长的弹性空间”,张清也试着“自疗”自卑与敏感,培养爱好,丰富自己,尽情成长着。
初中和高中都是住校,初中8人间,高中高一高二10人间,高三4人间,四人间公寓优先提供给高三学子。
一中除了周末中午下午放学与晚自习下课都可以出校门,氛围没有四中封闭式的沉闷,高三下晚自习经常出来买泡面、炒饭和辣条。
高一篮球赛,高二足球赛,高三排队赛与太极拳,即使是高三,体育老师也不曾生病(狗头)。
周末张清有时还挺怕回家的,因为回家时不时就会听到家人与亲戚去世的消息,让想回家放松的心情变得不是很美丽,也会滋生很多瞎想的念头。
高一时,物理老师是历史老师和数学老师的学生,历史老师是数学老师的学生,师生接力,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”
已然“聪明绝顶”的数学老师上课一进门,手拿数学课本向上一挥,“小的们!
上课!”
政治老师分享“研究”话术:“你这个问题,我们要开会再好好研究(烟酒)一下。”
“你这个方案被卡住啦,内容也还OK,你再改改哈。
(卡拉OK)”幽默物理老师陈某富:“信富哥,不挂科。”
张清永远也忘不了高三语文老师的最后一课,语文老师给了同学们两个选择:“1.你们看看书,我再看看你们!
2.我们最后再一起看个电影。”
同学们选择了看电影,而那部电影叫《老师•好》,讲的也是师生间的情谊。
而那年高考考语文时,张清的证件忘带了,急忙返回宿舍拿,错过了统一去别的校区考试的校车,还是学校老师开着自家的车送他去了考场,并且那年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就有一题是看图作文,画面正是毕业前最后一节课,一位老师对学生们说:“你们再看看书,我再看看你们!”
张清就把老师送他这件事写进去了。
六、大学篇张清卡着分数线,考到了志愿里的唯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