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过《月蚀》的读者,都可以参加。这次是《月蚀》成功突破一千万册的回馈活动。来到这里填张正式的报名表就可以,我们会录入参赛系统。”
我接过一张报名表,看了看上面的内容,看到一行特别的备注:“请正确填写手机号码等联络方式,作为唯一有效的参赛凭证。”
这行备注的意思是,最终的核对是通过手机短信或电话来通知,而根本不会进行身份证核对。也就是说,参赛人的名字可以不用填本名,他们也不会去核对。于是,我借过一支水笔,写上了参赛名字:凌城宇。毕竟“凌晨雨”不太像真正的人名。
回到家,我走上窗台,迎着月亮。这是否就是一种宿命?为什么这座小城会有这样的比赛?我已经封印了十年,不碰任何与《月蚀》有关的东西,甚至也很少写随笔文字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?
这时,一片乌云盖住了月亮,恰如月蚀一般。整个天空似乎少了光明的指引,摇摇欲坠。无助的月亮应该有人支撑住。无论如何,我不能让别人肆意评价我自己的《月蚀》,哪怕《月蚀》与我毫无瓜葛。但我必须让别人知道,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,无论名誉最终落在谁头上,《月蚀》是无辜的。它就像我的孩子。
于是,我再次起笔,再次坐到电脑前,打开文档,手指如梭般跳跃在键盘之上。很快,一篇流畅的《月蚀》指南完成了。我将《月蚀》中人的命运、社会的命运,以及谁才是真正的主宰,转化为一座完美的雕像。这座雕像就是《月蚀》书评。
我反复读了几遍,修改掉错别字、句式和文法,然后调整段落,在首尾句进行韵脚的匹配,让整篇书评更具阅读性。当然,这里面没有任何密码,因为那是我不会再触碰的东西。我只是想简单地守护着《月蚀》。
大概两个月后,2015年9月的一个中午,我正在食堂吃饭,手机铃声响了。是个陌生号码,第一句居然是:“请问是凌城宇先生吗?”
我知道发生了什么。我是一等奖,也是第一名。电话是来邀请我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