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优质小说阅读网 > 其他类型 > 洪武:我提前发动玄武门之变全文

洪武:我提前发动玄武门之变全文

黑山魔君 著

其他类型连载

当然真正让大明宝钞彻底崩盘的是朱允炆和朱棣。靖难之役,朱允炆调动大军讨伐燕王朱棣,自然是需要大量的钱,国库没钱,只能疯狂印大明宝钞。朱棣夺取天下之后,国库没钱,而他又要北伐蒙古,于是他也疯狂印大明宝钞,几年印的大明宝钞比朱元璋二十多年印的还要多,直接导致大明宝钞彻底的崩盘。后续国库没钱,于是朱棣将目光看向海外,毕竟国内搜刮的差不多,要是再继续搜刮下去,朝廷就要崩了,因而只能搜刮国外。从这—点可以看出朱棣的眼光非常毒辣,只可惜朱棣有点太贪了,只想着他自己发财,最终导致郑和开辟的海上航线被南方士族掌控。言归正传。他看向朱元璋,问道:“你知道什么是钱吗?”“啥?你问咱什么是钱?”朱元璋闻言先是—愣,随即他神色很是愤怒,因为他感觉他遭受到了...

主角:朱允熥朱元璋   更新:2024-11-16 09:59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其他类型小说《洪武:我提前发动玄武门之变全文》,由网络作家“黑山魔君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当然真正让大明宝钞彻底崩盘的是朱允炆和朱棣。靖难之役,朱允炆调动大军讨伐燕王朱棣,自然是需要大量的钱,国库没钱,只能疯狂印大明宝钞。朱棣夺取天下之后,国库没钱,而他又要北伐蒙古,于是他也疯狂印大明宝钞,几年印的大明宝钞比朱元璋二十多年印的还要多,直接导致大明宝钞彻底的崩盘。后续国库没钱,于是朱棣将目光看向海外,毕竟国内搜刮的差不多,要是再继续搜刮下去,朝廷就要崩了,因而只能搜刮国外。从这—点可以看出朱棣的眼光非常毒辣,只可惜朱棣有点太贪了,只想着他自己发财,最终导致郑和开辟的海上航线被南方士族掌控。言归正传。他看向朱元璋,问道:“你知道什么是钱吗?”“啥?你问咱什么是钱?”朱元璋闻言先是—愣,随即他神色很是愤怒,因为他感觉他遭受到了...

《洪武:我提前发动玄武门之变全文》精彩片段


当然真正让大明宝钞彻底崩盘的是朱允炆和朱棣。

靖难之役,朱允炆调动大军讨伐燕王朱棣,自然是需要大量的钱,国库没钱,只能疯狂印大明宝钞。

朱棣夺取天下之后,国库没钱,而他又要北伐蒙古,于是他也疯狂印大明宝钞,几年印的大明宝钞比朱元璋二十多年印的还要多,直接导致大明宝钞彻底的崩盘。

后续国库没钱,于是朱棣将目光看向海外,毕竟国内搜刮的差不多,要是再继续搜刮下去,朝廷就要崩了,因而只能搜刮国外。

从这—点可以看出朱棣的眼光非常毒辣,只可惜朱棣有点太贪了,只想着他自己发财,最终导致郑和开辟的海上航线被南方士族掌控。

言归正传。

他看向朱元璋,问道:“你知道什么是钱吗?”

“啥?你问咱什么是钱?”

朱元璋闻言先是—愣,随即他神色很是愤怒,因为他感觉他遭受到了羞辱,他怒道:“你当咱是白痴,咱当然知道什么是钱,傻子都知道什么是钱,钱就是……”

说到这,他语塞。

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说下去。

钱是什么?

钱就是钱。

然这个回答肯定不对。

那么钱是什么?

朱允熥看朱元璋语塞,随即说道:“钱是信用工具,是衡量物品价格的工具,最初的钱是用贝壳,因为贝壳稀有。

铜出现后,铜代替了贝壳,成为了新的货币。

这是因为相对于脆弱,不易保存的贝壳,铜更容易保存,而且铜本身也珍贵,于是铜钱就成为千年来的主流货币。”

他说的这些可能不怎么准确,不过大差不差。

朱元璋闻言沉思了—下,道:“按你这意思,这纸钱脆弱,而且还怎么珍贵,岂不是无法代替铜钱。”

“不。”

朱允熥摇头,道:“核心的问题不是材料本身是否稀有珍贵,而是事物本身是否稀有珍贵,简单的来说,就是这纸钱不能将它和纸对等,而是将它和铜钱对等,而最简单的对等,就是纸钱能够直接兑换铜钱。”

朱元璋闻言神色顿时明白,道:“你的意思咱听明白了,之前善长和伯温都和咱说过,不过问题是咱没那么多铜钱,这要是放开兑换,谁还用咱的大明宝钞。”

说到这,他很是愤怒,当年蒙古撤退的时候搜刮大量的金银铜,导致他大明没有足够多的金银铜铸钱。

朱允熥对此没有意外,毕竟古人只是见识少,又不是愚蠢,他问道:“钱庄的钱票你知道吧?”

关于纸币,这种东西,他知晓,不过他不见得能够说明白,毕竟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,而且很多理论朱元璋也听不懂,如今他只能用简单的话去讲解。

“这个,咱知道,问这个干嘛?”

朱元璋疑惑的问道。

朱允熥说道:“钱庄的钱票从宋朝开始就出现,宋朝灭了,元朝灭了,而这钱票依旧让百姓相信,为何?因为钱票能够随时换到百姓心中认为的真钱。

如今天下百姓排斥你的大明宝钞,是因为你的大明宝钞,无法兑换他们心中认为的真钱,而无法兑换,让他们如何相信大明宝钞就是钱。

你以前做过农户,做过乞丐,做过和尚,你应该对于百姓更加的了解,那么你是相信大明宝钞,还是相信钱庄的钱票?”

“这……”

朱元璋语塞。

大明宝钞,钱票。

他选后者。

为何?

因为后者能够从钱庄之中随时兑换出银子。


燕王上前一步。

周王看两位哥哥上前,也想要上前,然很快他就缩回了脚,因为他不知道要说什么,毕竟他文不成武不就,这些年更是没做啥好事

刘三吾和詹徽听到三王的质问,皆是低头不语。

他们不知如何说。

因为不管是按照大明律,还是按照宗族礼法,朱允炆殿下都没资格继承大统。

至于他们为何举荐允炆殿下?

还不是因为秦王残暴,以及允炆殿下更符合他们心目中的明君,圣君。

当然这些话,他们肯定不能说出来,否则绝对死定了。

“哑巴了?”

秦王冷声怒道。

随即他说:“法不既往,这世间不管是礼法,还是刑法,都不可追责过去。

这是天下最基础的道理,就算是我这个在你们这些文官眼中不学无术,凶狠残暴之人都知晓。

你们这些一个个学富五车,自称大儒之人,居然不知,你们是不知,还是你们根本就不在意?

一个个口中说着礼法,实则一个个心里满是生意。

呸。

真是让人恶心。”

“你。”

刘三吾闻言愤怒。

他是大儒,何曾遭受如此羞辱,这简直就是将他的名声踩在地上。

“本王怎么了?”

秦王怒视刘三吾,怒道:“本王可有哪句话说错了?”

说实话,他是真的很愤怒,感到不公平。

不是为朱允熥,而是为他自己。

因为他大哥朱标死后,他才是第一继承人,这大明应由他秦王朱樉继承,然就是因为这些人,才让他失去继承权,要不是不能杀,他很想将这些人全都杀了。

刘三吾看到秦王那仿佛要吃人的目光,张了张嘴,最后他闭上嘴巴,什么也没说。

不是他不敢反驳,而是无法反驳。

因为秦王如今直接站在道德礼法的制高点,他要是反驳秦王,那就在反驳道德,反驳他们儒家所谓的礼法。

如今这是朝会,在这朝会上的一切都将会被如实的记载史书上,他要是敢开口反驳礼法,说礼法错了,那他这个大儒将要遗臭万年。

当然如今他的名声也有些臭了。

因为在秦王说出允炆殿下不是嫡子而是庶子的时候,他们这些支持允炆殿下的文官,名声就已经臭了。

他如今最好的选择是沉默,将这一切交由陛下定夺,陛下说允炆殿下是嫡子,那允炆殿下就是嫡子,说允炆殿下是庶子,那允炆殿下就是庶子,一切罪责由陛下背负。

而且如今最为重要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嫡庶之争,而是陛下,陛下想立谁为储君,那谁就是储君。

秦王看刘三吾又不说话,神色更是愤怒,冷声怒道:“怎么不说话了,你们平日里不是很能说嘛,天天将你们儒家的礼法挂在嘴边,说这个不合礼法,说那个不合礼法,如今你们怎么不和本王谈礼法了?”

他这话一出,文官一个个羞愧的低头不语。

而武将则是一个个面带笑容,他们还是第一次见文官吃瘪,而且还是全部吃瘪,真是让他们大快人心。

同时他们没想到秦王居然有如此牛逼的口才,直接说的文官集体沉默。

“回答本王。”

秦王怒吼道。

他看着眼前这些一个个沉默不语的文人,眼眸之中不由得满是杀意,他没有因为这些人的沉默而感到大快人心,反而是让他心中的杀意止不住。

愤怒有些压制不住,他直接怒道:“大哥死了,我就是嫡长,你们从我大哥那一脉选,我认了,谁让本王品德有问题,然你们居然选一个庶子出来,让一个庶子踩在本王这个嫡子头上,你们这是在羞辱本王。”


关于朱允熥和朱元璋在乾清宫发生争吵,随后被囚禁东宫的消息,很快就传出皇宫,传到淮西一脉,传出京城,传到各大藩王耳中。

朱元璋得知消息传了出去,神色顿时大怒,直接让人清洗皇宫,随后他下旨,让所有的藩王回京。

他是皇帝,是他儿子们的爹。

想要造他的反。

不可能。

随后他召集那些可靠且忠诚他的勋贵武将,让他们封锁应天府。

另外他下旨让蓝玉等人待在家中,没有旨意,不等出府。

做完这一切之后,他让锦衣卫暗中调查藩王、勋贵的犯罪证据。

……

乾清宫中。

朱元璋看着锦衣卫送上来的密信,看到他的儿子们只带了几百人前来应天府,并将虎符交给他派去的将领手中,脸上不由得露出笑容。

他朱元璋的儿子可不是李渊的儿子,他的儿子可是很孝顺,这不一个个都乖乖的听话,交出兵符,前来应天府。

随即他神色有些黯然。

如今他儿子们很孝顺,而他这个父亲却要无情的削他们,这让他心中不由得感到愧疚,然藩王的弊端如今他已经知晓,那他就必须要削藩。

而在这时,朱允炆来了。

朱允炆给朱元璋送吃的。

朱元璋看着朱允炆,很孝顺,就是才华和能力远不如允熥,不过当个守成之君,倒也可以。

他随即想到了什么,问道:“允炆,如果你坐在你皇爷爷这个位置,而你的那些皇叔不服你,想要造反,想要当皇帝,那你该如何?”

朱允炆闻言神色顿时惶恐的道:“孙儿惶恐。”

朱元璋闻言神色有些不悦,原本以为允炆还很不错,如今感觉真是远不如允熥,不过他还是温和的说道:“皇爷爷说的是如果,如果你坐在这个位置,你的那些叔叔不服你,你该如何?”

朱允炆察觉到皇爷爷有些不悦,知晓他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,然后他神色恭敬的道:“孙儿要是坐在皇爷爷的位置,必然是得到了皇爷爷的认可,那么大部分的叔叔必然也会认可孙儿,就算是有少部分叔叔不认可,那也无法改变什么,因为这是礼。

如果叔叔们依旧想要造反,那就是无礼,无法得到天下的认可,注定会失败,不过既然是造反,那就必须要罚,孙儿会直接削了叔叔的护卫,给予惩罚。”

朱元璋闻言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
朱允炆看到朱元璋点了头,心中不由得松了一口气,幸好之前母亲和他说过皇爷爷最是重亲情,就算是皇叔要造反,那也不可伤害。

……

翌日。

朝会。

朝会上又有人上奏请陛下册封皇储。

这一次朱元璋没有杀人,而是直接宣布散朝,等下朝之后,他让人将翰林学士刘三吾、吏部尚书詹徽和户部侍郎傅友文三人叫到乾清宫。

朱元璋坐在龙椅上,看着下方三人,问道:“咱不想拐弯抹角,你们三人认为谁可担当大任。”

三人闻言相互对视一眼,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。

如果是最初,他们心中的最佳人选是懿文太子的二子朱允炆殿下,然当朱允熥的‘才华’传出之后,他们动摇了。

被朱允熥才华折服?

屁。

他们是被朱允熥的野心吓到了。

如今不少藩王、勋贵的野心被调动了起来,就算是陛下现在将之压制,那么陛下驾崩之后呢?

而且他们可不会白痴的认为陛下会杀秦王等藩王,以及朱允炆殿下能够压制秦王等野心勃勃的藩王。

朱元璋看三人不说话,神色顿时变得冰冷,怒道:“你们一个个哑巴了?”

“陛下恕罪”

刘三吾三人急忙跪下。

朱元璋看三人依旧不说选谁,这让他更加的愤怒,不过他很快他就压制他心中的愤怒,道:“秦王、允熥、允炆,这三人,你们今日必须给咱选一个。”

刘三吾三人闻言神色满是苦涩。

选一个?

怎么选。

秦王朱樉?

这就是一个堪比隋殇帝的暴君,而且就算是秦王想来也是无法压下晋王、燕王等藩王的野心。

允熥殿下?

如今变成如今这种局面,就是源自于允熥殿下,允熥殿下的野心更大,到时候必然会掀起无数战争,而战争一起,必将会导致国力衰败。

允炆殿下?

允炆殿下虽然才华横溢,温文尔雅,是最佳的人选,但允炆殿下恐怕无法压制藩王、勋贵,到时候极有可能出现汉之七王之乱,晋之八王之乱。

“臣认为允炆殿下可担当大任。”

刘三吾说道。

虽然允炆殿下很难压制,但很难不代表不可能,而且他相信陛下肯定会帮助允炆殿下压制藩王、勋贵。

朱元璋目光看向詹徽和傅友文。

詹徽知晓他必须要回答,道:“臣认为允炆殿下可担当大任。”

傅友文心中叹息一声,随即他道:“臣认为允熥殿下可担当大任。”

他是颍国公傅友德的胞弟,按理来说他是属于海西一脉,理应支持朱允熥,不过他最初并不支持朱允熥,而是属于中立,甚至是偏向于朱允炆。

至于为何?

一方面虽然他是淮西,但朱允熥又不是他的外甥,另一方面在于朱允熥性格太过懦弱,难成大器。

如今他选择支持朱允熥,是因为如今选择朱允熥才是最佳的选择,只有朱允熥上位,才能掌控淮西,进而掌控一切。

朱元璋看向傅友文,虽然傅友文是傅友德的弟弟,属于淮西一脉,但他知晓傅友文的性格,道:“说说你的理由。”

“因为如今根本没得选。”

傅友文说道:“当藩王外封的事情传出,就无法遏制,就算是陛下如今以铁血手腕镇压,那么之后呢?难道大明之后就没有藩王了?现在不打,以后也会打。”

朱元璋闻言脸色很是难看,冷声质问道:“咱定下的祖制,他们敢违背?”

“……”

傅友文。

这话让他怎么回答?

你现在是皇帝,自然没人敢违逆你,然当你死了,那就不好说了,到时候别说违背,不将你定的那些制度全都推翻,都算是不错。

当然这些话,他可不敢说。

朱元璋看傅友文沉默,这让他脸色更不好看,因为沉默就代表默认,他冷声质问道:“你傅家也想当皇帝?”

傅友文闻言脸色惨白,身躯颤抖,随即他急忙磕头,同时他神色惶恐的道:“臣惶恐,臣绝没有那种想法,请陛下明鉴。”

虽然他确实是想过他傅家能够成为一方诸侯王,但他只是想想,可从没真想过他傅家会成为一方诸侯。

“咱已经鉴定过了,你就是这个想法。”

朱元璋冷声说道。

随即他道:“来人,将傅友文打入诏狱。”

话音落下,两个大汉将军走了进来,拖着傅友文朝着殿外而去。

傅友文没有再求饶,而是大声道:“陛下,臣所言皆是肺腑之言,请陛下再三考虑,切莫做出错误的决定。”

朱元璋没有理会。

再三考虑?

他已经考虑的很清楚。

八百年,太长了,他看不到,如今他只看到诸王,以及勋贵的狼子野心,真要将皇位传给朱允熥,大明恐将二世而亡。

朱元璋看向刘三吾和詹徽,道:“你们下去吧。”

“是。”

刘三吾和詹徽跪拜,然后慢慢的退出大殿。

朱元璋走到御案,上面有一张地图,地图上标记大明和周边数个国家,他伸手抚摸着地图。

他看向北方,低语道:“傅有文说的不错,不能一味的堵,需要梳,这朝鲜周边没有别的国家,可以灭了,将之一分为三,两边藩王,中间勋贵。”

随即他看向南方,道:“这交趾自古以来都是我汉家之地,肯定也要重新收回,那就扔两个藩王过去,秦王、晋王、燕王和周王,正好四个,嫡子外封,庶子按照昔年伯温所言,五代而斩。

勋贵的选择……”

他沉思一下,道:“傅友德,冯胜,让他们永世镇守,一方为恩德,另一方面可以分裂淮西一脉,没了他们两个,蓝玉等人就好处理了。”

说到这,他嘴角露出笑容,神色充满了自信。

……

朱元璋为何能够击败陈友谅,张士诚,成为皇帝?

因为他的学习能力。

他即便是认为不行,那他也不会直接全盘否定,而是会取其中好的东西,加以利用,就如如今这外封。


“老二,够了。”

朱元璋喝道。

他此刻脸色很不好看,因为秦王这话不仅是在骂文官,同时也是在指责他这个父亲,指责他这个父亲不公平。

“够什么?”

秦王怒视朱元璋,悲愤的怒:“你眼里只有大哥,可有我们这些嫡子?你立一个庶子继承大统,不仅是在羞辱我们,更是要断我们这些嫡子的活路。”

“二哥。”

晋王、燕王看秦王有些要失控,急忙上前劝说道:“二哥冷静,别忘了正事。”

秦王闻言冷静了下来,没有看向朱元璋阴沉的脸,而是看向文官,冷声怒道:“你们不想立本王为储君,那就立允熥为储君,我们两个,你们选一个。”

文官中不少人张嘴想要说什么,但话到嘴边,他们全都咽了下去,因为如今秦王将礼法搬出来,他们反对,那就是反对礼法。

如今他们只能等陛下开口,陛下只要一开口,那么他们就能找无数理由,让允炆殿下坐稳储君之位。

而武将。

这一刻神色各异,有的神色满是期待,有的神色充满忐忑,有的神色带着焦虑,秦王如今说的再多,说的再有理,都没用,因为真正能够决定一切,只有陛下。

朱元璋看了一眼那一个个沉默不语的文官,心中很是愤怒,这些废物,以前很能说,如今居然连秦王一人都压不住。

随即他看向旁边的太监,道:“宣允熥和允炆上殿。”

“是。”

太监先是对着朱元璋弯腰行了一礼,然后他对着殿外大声道:“宣允熥殿下、允炆殿下上殿。”

随后众人等待。

奉天殿外。

朱允熥和朱允炆两人站在外面。

至于为何站在外面?

因为他们如今只是皇孙,虽然他们身份尊贵,但按照朝廷的礼法,他们是没资格进殿上朝,所以他们只能在外面等着。

虽然他们在殿外,但他们能够清晰听到殿内的声音。

朱允熥看向旁边脸色苍白,身躯颤抖的朱允炆,笑道:“二哥,你学习好,肯定更懂的礼法,那么你认为你是嫡子,还是庶子?”

朱允炆闻言沉默。

嫡子?

庶子?

他以前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,因为这只是一个小事,就算他以前是庶子,但他母亲如今已经成为了太子妃,没人敢说他是庶子。

然没想到这件小事如今却被无限的放大,而这被无限放大之事如若一座大山,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。

而在这时,一个小太监前来,对着朱允熥和朱允炆躬身行礼,然后他说道:“两位殿下,陛下宣你们上殿。”

朱允熥没有入殿,而是看向朱允炆,做出请的手势,道:“二哥,请。”

朱允炆闻言抬起脚步,不过很快就放下,他看向朱允熥,这一刻的他神色不再是恐惧,而是十分平静,甚至是可以说是轻松,道:“三弟,你是嫡子,二哥只是一个庶子,你请。”

说着他做出请的手势。

因为这一刻他已经彻底放弃,放弃争夺储君之位,他心中不再幻想着他能够登上那九五之尊之位。

朱允熥惊异的看了一眼朱允炆,不知对方是真的放弃,还是以退为进,道:“希望你是真的明白,否则弟弟,只能让你夭折了。”

说完,他朝着殿内走去。

朱允炆看着朱允熥离去的背影,随即他迈步跟在对方后面。

……

奉天殿。

朱允熥和朱允炆进入大殿,对着朱元璋躬身行了一礼,道:“孙臣,参见陛下。”

虽然这里是奉天殿,但他们不需要行五拜三叩的大礼,因为如今不是朝会前,而是朝会中,他们只需要施普通的礼就可以。


在他看来这没啥问题,毕竟官员又没多少,就算少收他们—部分税,那也少不了多少钱,而且还能让这些官员感恩,因而这在他看来这是非常好的政策。

“有什么问题?问题大了。”

朱允熥笑了。

他没有说这个问题,而是问道:“皇爷爷,你认为汉唐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”

“你这是要考咱?”

朱元璋笑道,随即他说道:“汉唐灭亡的原因是皇帝昏庸,权臣当道,官员贪腐,以及太监乱政。

咱设立大本堂,让皇子从小培养,可以避免皇帝昏庸。

咱废除中书省,可在—定程度上防止权臣的诞生。

咱严惩贪官,贪污六十两,—律处死。

咱不让太监学习,更是铸了—块‘内臣不许干预政事’的铁牌,就是防止太监乱政。”

说到这,他神色带着—股自信,这可是他翻看无数史书,从中学习到的经验,只要遵从他这四个制度,大明就算是不能千秋万代,那也至少可传五百年。

“皇爷爷你这四个决策都很不错。”

朱允熥点头,表示认同,朱元璋这四个政策,确实是在—定程度上避免皇帝昏庸、权臣当道,官员贪腐,以及太监乱政。

问—个问题,明朝有昏君吗?

大昏没有,小昏不少,不过比之汉唐那几个昏君,明朝这几个昏君,根本不能算是昏君,就算是堡宗也—样。

堡宗不是昏君?

在昏庸程度上,堡宗比之胡亥、汉灵帝刘宏、北齐武成帝高湛‌、唐穆宗李恒‌这几个‌差远了,因而只能算是小昏。

至于土木堡之变?

不说土木堡最终的结果,就说这件事的出发点,哪个昏君能够比得上他,不要说是昏君,就算是很多所谓的明君都不—定比得上他。

至于堡宗杀于谦?

不要说堡宗,几乎任何—个皇帝都会杀于谦。

这倒不是因为于谦是奸臣,而是因为于谦不忠君,在古代,贤能不是最为重要,最为重要的是忠君。

于谦推朱祁钰上台,这是对朱祁镇的不忠,朱祁镇搞夺门之变,于谦没有阻拦,这是对朱祁钰的不忠。

连续对两个皇帝不忠,哪个皇帝能够容忍他?

而且这个新上位的皇帝还是之前遭受于谦背叛的皇帝。

于谦对得起大明,对得起天下百姓,可惜在古代皇帝至高无上,在他对不起皇帝的那—刻起,就已经注定了结局。

言归正传。

朱允熥继续说道:“皇帝昏庸、权臣当道,贪官横行,以及太监乱政,这四个确实是会让朝廷动荡,国力衰败,不过都不是王朝覆灭的真正原因。”

“不是真正的原因,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?”

朱元璋问道。

朱允熥道:“土地兼并。”

“土地兼并?”

朱元璋疑惑,随即他点头,道:“这确实是—个问题。”

朱允熥说道:“皇帝昏庸,主要体现在贪玩,然皇帝玩的再多,又能花多少钱,就算是卖官,那也远无法动摇朝廷。

权臣当道,夺权夺位?

王莽只是个例。

官员腐败。

贪官只是加快朝廷的灭亡。

太监乱政。

太监顶多贪点钱,远无法动摇整个朝廷。

真正让王朝走向覆灭,导致朝廷国力断崖式下降,是农民起义,关于这—点我之前和皇爷爷你说了。

黄巾起义,黄巢起义,皆是如此,直接让汉唐国力瞬间衰败,而朝廷衰败,进而导致朝廷无法再约束地方。

而造成农民起义的原因就是这土地兼并,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的流民诞生,流民生活艰难,稍微—场天灾,就让他们活不下去,而他们活不下,就只能造反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